在基隆消失中的淡水龜?

 

陳添喜 副研究員

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

 

基隆的淡水龜

位於台灣北部的基隆,多山、多雨的特殊地形與天候,提供許多合適淡水龜生存的棲息環境,野外的淡水龜的族群也不少。原生的種類中,除金龜以外,斑龜、柴棺龜、食蛇龜與中華鱉都有發現的紀錄,而且仍有穩定的族群。近年來,隨著山坡地的開發與河川的整治,許多淡水龜重要棲息地已受嚴重的破壞或干擾,基隆河的整治就是一個例子。

 

淡水龜保育教育與?捕壓力的兩難

台灣的淡水龜的分布現況,除了金龜以外,其餘4種原生淡水龜仍然屬於廣泛性分布,且還可發現穩定的野生族群,但常與人類的居住環境接近,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極深遠。雖然淡水龜可以成為保育宣導與生態教育的題材,但因野外獵捕情形極為嚴重,加上執法人員的不足,多數分布地點並不適公布,因此在本文中儘量不涉及詳細分布地點描述。

 

海龜、淡水龜、陸龜

在台灣一般人常以「烏龜」通稱所有的「龜鱉動物」,但又常不包括不具有硬殼的鱉,十分容易造成混淆。在中國大陸所稱的烏龜,專指台灣地區所稱「金龜」的中文名。而且「烏龜」在一般人的印象中,並不是很好的代名詞。

許多人常把「海龜」以外,生活在淡水或陸地的種類通稱為「陸龜」,但現在已漸漸不使用此種分法。事實上,在台灣地區沒有真正的「陸龜」,只有「淡水龜」及「海龜」。「海龜」除了母龜上岸產卵外,一生皆生活在海洋中的種類,為適應海洋的環境,身體扁平,四肢形狀如船槳,游泳能力強,且頭部背側具有鱗片。

「陸龜」主要生活在陸地,主要生活在草原、森林底層或沙漠,通常不會到水裡活動。一般陸龜的背會隆起,為適應陸地上的生活,四肢圓而粗壯,頭部背側亦可見明顯的鱗片。

海龜與陸龜以外的種類則皆稱為「淡水龜」;在分類上,淡水龜是極複雜的一群。其生活習性亦極多樣,包括溪流、溝渠、湖泊、河口等各種水域,有些種類則完全是陸棲性,生活在森林底層、草原等環境。淡水龜的頭部背側不具有鱗片,通常水棲性的淡水龜,四肢的腳趾間具有蹼。

 

海 龜

海龜是目前海洋生物保育的明星,現存的種類並不多,僅78種。在台灣附近海域可發現的5種海龜,都是屬各大洋廣泛分布的種類,在基隆附近海域以綠蠵龜較常發現。

過去由台灣北部沿東岸到南部,一直到離島,有沙灘的地方,大多會有海龜上岸產卵。但因過度的捕捉利用,加上許多重要的產卵地也因各種人工設施而遭受破壞。如今大部分的海龜產卵地已在最近的幾十年內消失,少數僅存的海龜產卵地,每年上岸產卵的母龜數量也是寥寥可數,已不復當年。

 

淡水龜

台灣淡水龜的種類數目並不多,曾發現原生的種類僅有5種。淡水龜中,除了金龜已不易發現外,斑龜、柴棺龜、食蛇龜及中華鱉,只要用心觀察,在基隆附近的池塘、水溝、溪流,甚至在低海拔的森林邊緣都不難發現牠們的蹤跡。

目前包括金龜、柴棺龜與食蛇龜等三種淡水龜,因為合適的棲息地快速的消失與過度捕捉利用,已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「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」,受到法律的保護。

這幾年,飼養寵物龜的風氣相當興盛,有部分外來龜種因此被釋放到野外環境,釣客釣獲外來龜種的新聞亦時有所聞。

 

(Ocadia sinensis)

斑龜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淡水龜,分布範圍涵蓋低海拔區域的水域,包括溪流、溝渠、池塘等,甚至在河口半淡鹹水的紅樹林區,亦可發現其分布。斑龜是基隆地區最常見的淡水龜,野生的族群並不難發現。

其食性屬雜食性,食物種類包括水生的小型動物,如水生昆蟲、水蛭、顫蚓(紅蟲)、死魚及水生植物等。

位於亞熱帶的台灣,全年氣溫皆極高,斑龜並不需要冬眠,一年四季皆可發現其活動。但在溫度過低的環境中,亦無法適度,因此部份被不當放生於高山湖泊的個體,在寒冷的冬季常會死亡。

斑龜是屬水棲性的淡水龜,每年在氣溫回暖的春末夏初,就進入產卵季,從4月延續至6月。斑龜可算是台灣地區體型最大的淡水龜,其背甲長需超過19公分可會產卵。一般每窩的產卵數約7-15個。以台灣北部的族群為例,多數個體每年僅產一窩。

 

食蛇龜(Cuora flavomarginata)

食蛇龜是台灣地區所分布唯一的陸棲性淡水龜,主要棲息在低海拔森林底層及其邊緣。食蛇龜的腹甲分成前後兩頁,在遇到驚嚇時,會將頭、尾、四肢收入龜甲,將腹甲緊閉,以躲避敵害。基隆亦有部分野生族群,但族群個體數並不大,且受人為干擾的情形嚴重。

在台灣地區,食蛇龜有時被稱為「蛇龜」或「山龜」,是過去鄉間極常見的一種淡水龜,與其他淡水龜種類習性不同,牠們常在山區活動。傳聞中,這種龜以蛇為食,遇到蛇時會主動誘引蛇的攻擊,再利用前後可活動的腹甲將蛇夾死的捕食方式,而且和蛇一樣具有毒性,最好不要靠近。這些可能都是過度的聯想,把食蛇龜神化了。在求偶的季節,雄龜的鼻孔有時會噴出液體,而且遇人靠近時,受到驚嚇會將頭部縮回龜甲內,常可聽到深沈的呼氣聲,因而被人們將這種行為和蛇的習性聯想在一起。

食蛇龜的食性屬雜食性,主要以果實、蕈類、昆蟲、蚯蚓等無脊椎動物或大型動物的死屍為食。每年57月是食蛇龜的生殖季,每窩產卵數約為1~3個,龜卵明顯比其他淡水龜種類大。

 

柴棺龜(Mauremys mutica)

柴棺龜屬半水棲性淡水龜,喜歡棲息在靠近山區的水塘或稻田附近,部分農民稱之為「米龜」或「赤米龜」。在台灣北部靠近山區的水塘、溝渠等環境仍屬常見;在基隆地區亦偶可發現。

柴棺龜屬雜食性的淡水龜,以各種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與植物的根、嫩葉為主食。因習性屬半水棲性,有時可遠離水域環境,到陸地上甚至於森林底層活動。但也因如此,在山區的道路上,常會被汽車壓死。有關柴棺龜的研究並不多,對其生態習性的了解仍極有限。

 

中華鱉(Pelodiscus sinensis)

中華鱉就是我們所通稱的「鱉」,在國內人工養殖的歷史極久,是一種重要的水產動物,在市場上與餐桌上都極常見。

身體表面沒有包覆堅硬的龜殼,在英文裡被稱為「軟殼龜」(softshell turtle)。因為被認為食補的效用,野生的鱉因過度的捕捉利用,目前並不多見。在台灣南部與宜蘭的礁溪一帶有許多養殖場,每年飼養大量中華鱉供應食用的市場,甚至可以外銷到其他國家。

中華鱉不像一般淡水龜,體表有角質的盾板,而是包覆著革質的皮膚層。鼻尖凸出呈管狀,能適應水中生活,可由水底伸出水面呼吸。中華鱉主要為肉食性,是台灣地區唯一會主動攻擊的淡水龜。因為體表欠缺角質盾板的保護,除了上岸產卵以外,較少遠離水域環境活動,並不容易直接觀察到牠們活動的蹤跡,在基隆的埤塘與溪流亦有分布。

 

台灣新移民

在台灣除了原生的5種淡水龜外,許多國外的種類也被寵物業者進口販售,當成寵物之飼養。但有些飼主在原來可愛的小寵物龜長大後,可能具有攻擊性或照顧不易,就不負責任的棄養於野外環境,目前包括豬鼻龜、佛羅里達紅肚龜、真鱷龜、密西西比地圖龜、甜甜圈龜等部分種類也已經可以基隆的野外發現,甚至已發現巴西龜可以在基隆河自然的繁衍後代,族群亦有逐漸擴大的趨勢。

 

巴西龜(Trachemys scripta elagans)

目前一般所通稱的巴西龜原產地並不是南美的「巴西」,而是來自美國南部;頭部兩側有鮮紅色的斑點,因而又被稱為「紅耳龜」。目前在台灣地區許多淡水域已極容易發現其行蹤,部分靠近都會區的水域環境中,巴西龜的數量甚至比其他原生的淡水龜種類還多。

其名字的由來並不甚清楚,可能與最早的進口來源有關;據少數業者指出,最早進入台灣的寵物龜是產自南美的另一種淡水龜,後來因可能有傳染疾病的疑慮,已由來自美國的紅耳龜所取代,但其名字仍沿用至今。

巴西龜目前在其原產地以外的許多國家已能建立自然繁衍的族群,這種強勢的淡水龜對環境生態有何衝擊至今仍不清楚。巴西龜因對環境條件要求較低,繁殖力強,成長快速,有極強的適應能力。這些都是成為受歡迎寵物的重要條件,飼養容易且不易生病,但也是使巴西龜能在各種環境中生存適應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目前在野外已發現巴西龜可自然產卵,在夏季的夜裡,母龜會爬到溪流或水塘邊的沙地上產卵。每窩產卵數約有7-25顆左右,有關其他的生態習性,至今仍不甚清楚。目前已發現基隆河的巴西龜族群,已能自然繁洐後代,且數量有逐漸取代其他原生種類的趨勢。